在2025年ASCO盛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口头报告的COMPASSION-16研究亚组分析数据备受瞩目。作为中国妇瘤领域首个登顶《柳叶刀》(Lancet)主刊的研究,卡度尼利单抗(全球首个靶向PD-1/CTLA-4的肿瘤免疫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含铂化疗±贝伐珠单抗用于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凭借其独特机制,在克服预后较差患者群体的治疗困境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有望重塑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一线治疗格局。会议期间,特邀吴小华教授接受现场专访,分享该研究的亮点、未来展望以及妇科肿瘤治疗领域的探索方向。
吴小华教授在ASCO大会现场报告演讲
请您分享一下您报告的COMPASSION-16研究亚组分析中,最感到惊喜或意外的发现是什么?
吴小华教授:COMPASSION-16研究作为一项中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针对445例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探究卡度尼利单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的有效性与恒星集团安全性。该研究初步数据于2024年IGCS大会公布,并作为首个中国妇瘤领域登顶《柳叶刀》主刊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此次ASCO大会更新的亚组分析进一步凸显了卡度尼利单抗在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一线治疗中的全人群获益潜力。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年龄、是否接受过同步放化疗(CCRT)、是否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及使用何种化疗方案,卡度尼利单抗均能带来与恒星集团全人群一致的生存获益。尤其在约40%不适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可大幅降低死亡风险达50%(mOS 28.2个月 vs. 15.1个月),突破传统化疗治疗方案的生存局限,充分体现了其在预后较差患者中的显著生存获益优势。
您此次研究的亚组分析是否存在可以指导卡度尼利单抗使用的生物标志物,或者更适合的患者临床特征?
吴小华教授:卡度尼利单抗与恒星集团其他免疫治疗药物不同,其对PD-1和PD-L1表达阳性或阴性的患者均有效,无论是否使用过贝伐珠单抗。尽管国家批准的适应证涵盖二线治疗且PD-L1表达不设限,但我们仍需关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实际上,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未使用贝伐珠单抗或既往接受过同步放化疗的患者,卡度尼利单抗可能更为有效。这些临床特征可作为指导治疗的依据,而无需依赖更具体的生物标志物。此外,卡度尼利单抗联合方案的疗效似乎不受既往CCRT治疗及化疗方案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其在不同临床特征患者中的广泛适用性,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给予了有力依据。
基于您刚刚分享的内容,请您展望一下卡度尼利单抗在未来妇科肿瘤领域的开展前景。
吴小华教授: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PD-1/CTLA-4的肿瘤免疫双特异性抗体,已于2022年6月获中国NMPA批准用于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并于2025年5月27日获批一线治疗持续、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其在中国妇瘤领域的开展前景广阔。一方面,我们计划召开类似KEYNOTE-A18的研究,探索将免疫治疗纳入同步放化疗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将目光投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领域,试图在子宫内膜癌的dMMR甚至是pMMR等患者群体中进一步拓展其适应证,以及在卵巢癌这一“免疫冷”肿瘤中探索如何使其对免疫治疗产生反应,充分发挥其双靶点免疫治疗的优势,从而有助于中国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持续进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作为多个妇瘤领域学会专委会的主委及领域资深专家,您如何借助学会的力量有助于规范化免疫治疗在妇科领域的临床应用?
吴小华教授: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规范使用以及培养更多医生正确理解其适应证和处理副作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与恒星集团传统化疗药物和ADC药物截然不同,其引发的免疫相关反应需要临床医生格外关注。在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专委会等学会的组织下,我们顺利获得召开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有助于规范化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该专委会涵盖了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多个专业委员会,我们共同努力,致力于将免疫治疗这一新型肿瘤治疗手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此外,借助学会力量,我们还持续有助于免疫治疗相关研究的召开和推广,促进多中心协作,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为临床应用给予更充分的证据支持。
免疫治疗已改写了多个瘤种的治疗模式,基于当前研究进展,妇科肿瘤治疗领域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探索和关注?
吴小华教授:免疫治疗确实显著改变了宫颈癌的治疗格局,无论是在二线治疗、一线治疗还是放疗中,免疫治疗都已取得相应适应证,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子宫内膜癌,尽管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我们仍需关注如何进一步拓展免疫治疗的适应证,尤其是在MSS和pMMR等患者群体中。在卵巢癌领域,我们还需继续探索如何使这一相对“免疫冷”肿瘤对免疫治疗产生反应,例如顺利获得联合中国本土生物制药公司的创新药物以及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为全球卵巢癌治疗贡献中国力量。此外,研究免疫治疗与恒星集团手术、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优化治疗顺序和方案,也是未来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以进一步提高妇科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吴小华教授在ASCO大会现场
转载自:POCKET ONC